中新网吉林7月18日电 ( 石洪宇)逛早市是60岁的梁伟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。“卖的都是刚摘的大地菜(指本地蔬菜),新鲜又便宜。”每天5时许,买完若干种蔬菜和肉类,他便会来到面摊,点上一碗加蛋的板面吃完,再悠闲地拎着“战利品”回家。 梁伟东家住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口前镇,他所代表的东北地区“60后”一代,非常乐于逛早市。在早市,有人们谈及的“烟火气”。 但随着城市发展,早市也与城市管理发生冲突:作为自发性的路边经营场所,运行时会造成环境卫生脏乱,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也会给行人、车辆带来侵扰。 目前,以永吉县为样本的吉林地区正在推动“马路市场”转型,梁伟东原来每天逛的路边早市已迁新址——变成1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商业机构“永吉早市”。 扫码、测温,随时清理水泥地面,店面排列整齐,“永吉早市”看起来很不一样。“儿子爱吃蛋堡饼,原来出摊的地方不固定,现在可好找了。”31岁的刘畅当妈妈不久,她也从父辈那“继承”了逛早市的习惯。 对这位家住在县城的年轻人来说,原来的早市虽然方便了生活,但退市后往往垃圾成堆,“让人难以接受”。“永吉早市”自5月份运行以来,深受老中青三代人的欢迎。截至目前,已有数十万人次光顾,运行模式还受到外省关注。 永吉县城市管理执法大队法制督察科科长王权说,该早市保留了便利性,提升了管理水平。现场加工类商户安排在远离居民区位置,降低了加工设备噪音对居民的影响;生鲜食品和熟制食品分开,规避食品交叉污染;日杂和百货分开,方便市民对比挑选,提高购物便利度。 39岁的金明淑是朝鲜族,近5年来她售卖的咸菜在附近很有知名度。在“永吉早市”,金明淑有了固定位置,她家独特的风味不再难觅。“每天3点多进场,8点多撤出,货能卖得精光。”每天卖掉1000多元的咸菜,金明淑成了市场里的“明星”。 40岁的张楠是一位“80后”小伙,早市出摊是其家庭主要生活来源。他经营的“安徽板面”因用料足,攒下很多回头客,每天都有几百元的利润。 42岁的金胜兰也是一位朝鲜族商人,很多居民喜欢她做的酱汤。4年前,金胜兰决定不再出国打工,和家人经营起烧烤店和汤饭店生意,早市的摊位上挂着自家店铺的名字,可以起到“引流”的作用。 永吉县官方介绍,“永吉早市”成功运行为其他市场的建设做出了先行示范,未来将规划好更多的便民早市。 |